世界名画马拉之死是谁的作品?马拉之死是什么性质?表达什么观点?

日期:2017-09-22 / 人气:

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1748-1825)出生在巴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0岁时父亲去世,由叔父抚养。他从小就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16岁进入皇家美术学院,在维恩门下习画;26岁荣获一等奖章赴罗马5年,饱览意大利巨匠及古代作品;回到巴黎参加1781年沙龙展一举成名。大革命后,大卫当了国民公会的委员,成为激进派的勇将。他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与帝国期间集全国美术的大权于一身,首先废止腐败的传统学院,以统一的学院制取代。罗伯斯庇尔失势后,他一度陷狱。1799年拿破仑即位后,大卫受到礼遇,费时3年描绘了包括一百人以上大场面的巨作《拿破仑的加冕礼》、《波拿巴将军越过圣伯纳山》等杰作。滑铁卢一战,拿破仑失败,大卫逃到瑞士,回国又遭驱逐,定居布鲁塞尔,最终客死异乡。
马拉之死[法国]大卫1793年
大卫是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1784年他因创作《荷拉斯兄弟的誓言》而一举成名,其古典英雄主义主题、庄重的色彩和严谨的构图成为古典主义画派的代表作。大卫抨击花哨的洛可可风格,提倡回归古典的理念,作为活跃的革命分子,他用他的画笔唤起了人们单纯质朴的感情和坚贞的正义感。
拿破仑加冕式 [法国]大卫1806-1807年
1793年7月13日,巴黎炎热的夏天,画家大卫冒着暑热,直奔《人民之友报》主编马拉的寓所。他得知消息,两个小时前马拉被刺身亡。
 
马拉是物理学家,又是法国大革命中激进革命力量雅各宾派的首领之一,他撰写过很多抨击封建专制的文章,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威望。马拉为躲避反动分子的迫害,长期在地窖工作,因此,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为减轻病痛,他每天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同是雅各宾派的大卫,就在暗杀发生的前几天还曾访问过马拉,亲眼见到过他在浴缸中办公的情景:“浴缸旁边有一只木箱,上面放着墨水瓶和纸,在浴缸外的手却在书写关于人民福利的计划。”看到被杀害的战友遗体,大卫强抑心中悲痛,取出随身的画具,画下了马拉的遗容。第二天,法国国民公会召集会议,人们纷纷谴责敌人的卑劣罪行。有个叫希罗的慷慨激昂道:“大卫,你在哪里?拿起你的画笔,要让敌人在马拉被刺的情景前发抖。这是人民的要求!”“我一定会画的。”大卫坚定地回答。
 
三个月后,油画《马拉之死》被挂在国民公会会议厅里。这幅画生动地再现了马拉被刺的场面:在虚空而沉重的黑色背景映衬下,一束光线照到马拉身上。马拉倒在浴缸里,锁骨下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无力地垂落在浴缸外,另一只手中还执着一份正待签署的申请书,上面写着:“1793年7月13日,玛丽·安娜·夏绿蒂·科黛致公民马拉:我十分不幸,指望能够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这张字条正是右翼吉伦特党女刺客夏绿蒂·科黛递来的,她利用马拉对她的同情,趁他不备用匕首刺死了他。地上滑落着一柄带血的凶器,凶手已经逃离现场。浴缸旁的案台上有墨水、羽毛笔、纸币和一张马拉刚刚写完的便条:“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显然这一切都是经过画家精心安排的,他意图通过道德和人格的感召来衬托谋杀的罪恶。作为纪念,画家在木台下题了两行法文:“献给马拉,大卫。”
赛利洛亚夫人肖像 [法国]大卫1795年
画家将马拉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白色的浴巾、绿色的桌布、黄色的木箱,没有累赘图像,构图压得很低,黑色浓积上部,突出了画面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加强了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并增强了人们的压抑和悲痛之感。
 
画家将马拉的面容描绘得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哀悼基督》。据说马拉长得并不英俊,而大卫有意美化他的形象,将马拉的死表现得如同基督一样,赋予他高贵安详的姿态,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息,反映了画家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在这幅画中,大卫突破了当时绘画古典主义传统所崇尚的传统,即题材必须取自古希腊罗马的神话、典故、人物,以服饰细腻、人物庄重来表现古代的英雄人物。但大卫在《马拉之死》中却表现出法国大革命时代的英雄气概,反映了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时代所需要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
 
《马拉之死》完成以后,大卫将画作递交给1793年11月14日召开的国民大会。一年以后,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大卫将此画转移他处。直到1893年,比利时皇家博物馆将此画正式收藏,使之永远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件无价之宝。



现在致电 400-0770-1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Go To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