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艺术主观精神说的理解

日期:2017-08-23 / 人气:

(一) 生活方式与精神视角
当人类直立起身躯迈出两脚,手拿木棍或石头,拜别猿类跨进自己历史进程的初期,是从与自己本能的生存需求发生直接关系的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来感知自然世界的。低下的认识能力反映着极为原始的生存状态,处在受支配地位的人类的一切活动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作用和影响,而并非以人的意志行动去影响自然。
 
从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到天命观确立,人类的视野因受自身能力的局限,异常缓慢地一步步由近至远的扩展,人们的精神活动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最初的浑沌蒙眬充满一种神秘的意识,发展至比较明确地对某种动物的崇拜,经历了极为悠久的动荡不定的狩猎生活的峥嵘岁月。定居生活的出现和后来相对稳定的农业社会,为人类的繁衍和更大规模的人群集结,甚至战争的爆发乃至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物质保障。文化的地域性色彩逐渐形成并日趋发展,部落图腾因部族的解体其神性亦趋消失。血缘意识带来的对已逝祖先的崇拜,依然承继和延续着极为浓重的超自然的神性,而并无丝毫人性精神和独立人格色彩。
 
“天”对农业生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威胁着人类的最基本的生存。社会组织成员的逐渐庞杂,亦需具有更大法力的神灵来凝聚人们的精神,统一人们的意志。对至高无上的“天”的崇拜,同时也把人们的精神活动(想象力)引向空前未有的境地。外来世界巨大的精神压力,一直笼罩着史前人类慢慢推开文明新纪元大门的全过程。怀着极度敬畏心理的人们,一边摸索适应自然的各种方式和能力,一边把握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去了解和认识自然规律。
 
(二) 艺术的主题与人的精神状态
很明显从石器时代、陶器时代直至青铜时代(殷商之际),人们的物质生活范围日益扩展,生活条件得到不断的改善。茹毛饮血、动荡不定、采集狩猎的生活方式,逐渐让位于刀耕火种的定居生活方式。散落在黄河长江流域以部族为单元的诸多史前文化,成为内陆文明以农业为主的中华民族植根于历史土壤最深最远的根系。物质的丰富使剩余的积累转变为财富,等级制取代了原始平等,使社会结构即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了从无阶级到有阶级的深刻变化。青铜艺术比陶器艺术在皿型形制和纹样装饰方面更具典型意义,这是人们有目共睹、显而易见的事实。
 
然而从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到殷商之际青铜艺术的主题,一直是神灵或图腾祖先以及带有强烈观念性色彩的动植物形象和抽象性的几何纹样,从质量和数量都远远超过了人物形象。这大概是由于先民的视觉始终集中于对大自然的关注,思维体系中占据绝大比例的是变幻莫测的神格化的自然万物。而人类本身在当时尚未被更多的确认。这亦形象地反映出人类正处于一种被动的生存状态。在他们的精神活动产品即所谓的艺术遗物中,可以清晰地体现出在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的精神状态一直处于被神灵崇拜所笼罩所奴役之中。(三) 艺术形式与人的心理机制
 
彩陶艺术乃至青铜艺术中线条是最主要的造型语言,直观地记载着人们心理活动的脉冲状态。犹如人类精神活动的心电图一样,弧线和波折线的重复组合及连续,呈现出一种不稳定的运动感。各类彩陶器造型上的线条和纹样,呈现出躁动不安的气氛,似乎还保存着一些人们获得农耕和定居生活后的愉悦情绪以及母系社会女性天然本能的灵秀与柔美。但到了青铜时代,凝重的直线令人窒息地压抑着人们的情感,也禁锢着人们的精神,反映出一种被扭曲的心理和被动的心态活动。这是由必然王国迈进自由王国过程中不可超越的一个历史时期,所以我们有理由将石器时代、彩陶时代及青铜时代(殷商西周之际)统视为一个大的阶段。在此前提和大背景下,我们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早期造型艺术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毋庸置疑这也契合我们所要了解的,构成中国雕塑艺术早期特征的重要人文历史背景。



现在致电 400-0770-1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Go To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