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泥塑艺术作品的历史 民间传统艺术泥塑技巧及发展

日期:2017-08-25 / 人气:

泥塑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在我国的上古神话传说中,人是女娲用黄河里的泥捏塑出来的。
泥塑狗
传说自盘古开天辟地创造宇宙后,混沌的天地间只有日、月、山川。时间过去了千千万万年,天地哺育的精灵——女娲睁开了眼睛,她用树叶给自己做了件裙子,将野花做成的花冠戴在头上,在广漠的天地间女娲孤独地行走着。有一天,她来到了波光粼粼的大河边,看到了自己妩媚的身影,便蹲下身来,用河边的黄色泥土捏成了小泥人,当女娲把泥人放到地上时,这些泥人竟然都动了起来,变成了有生命的人。他们中有男有女,自由结对,组成夫妻,繁衍后代。传说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就在河南淮阳,当地人称女娲为“人祖姑姑”,并建有“人祖庙”。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淮阳都要举行“人祖庙会”,与其他地方庙会有所不同的是,在淮阳的“人祖庙会”上会陈列和买卖一种叫做“泥泥狗”的神奇泥塑。这些泥塑造型奇异,色彩古色古香,当地的老艺人称他们做“泥泥狗”的手艺就是“人祖姑姑”女娲传下来的。人类学家认为,“泥泥狗”与上古的图腾制度有关,是流传到今天最为古老的泥塑,也是中原早期文化与艺术活的样本。
 
泥塑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品。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供案头欣赏的小型泥塑和儿童玩具,以人物、禽鸟、走兽、花果等为主;另一种是陈列于庙宇等公共场所的大、中型泥塑,一般多为宗教造像。
 
我国泥塑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湖北省京山屈家岭遗址、山东省大汶口遗址和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不少用泥巴捏成的陶猪、陶羊、陶鸡、陶鱼、陶鸟、陶人面等,高度在10厘米左右,这些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品,足以证明中国泥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泥塑艺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没有间断过,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汉代帝后陵墓出土的陶俑均为泥坯压模,再施彩绘。形体比秦俑要小,造型则较为生动,其形象大多为侍女、乐舞杂技者及步、骑、车马兵,立俑高度50厘米左右,坐俑35厘米左右。四川一东汉墓中出土的陶俑为水田中穿短衣赤足劳作的农夫,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件赤膊大腹的说唱俑,左臂环抱小鼓、右手握鼓腿、左足曲蹲、右足翘举,表情极具幽默风趣之态。
 
西汉东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到了宋朝,泥塑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而且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了。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宋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专门记述了鄜州(今陕西省富县)田氏创作的泥孩儿,姿态各异,名扬天下,“虽京师工效之,莫能及”。塑捏的泥孩儿有一对的,也有五至七个为一组的,“小者二三寸,大者尺余,无绝大者”。他还在《跋嵩山景迂集》中写诗记述当时鄜州的泥偶儿:“莫言无妙丽,土稚动金门”。“土稚”就是泥娃娃,他在诗后加注:“盖鄜州善作土偶儿,精巧虽都下莫能及,宫禁及贵戚家,争以高价取之。”据记载,宋代杭州也是塑捏泥孩儿盛行的地方,泥人制作集中于当时的“砖街巷”,产品多为泥娃娃,以至这条巷后来改名为“孩儿巷”。人们将泥娃娃称为“摩睺罗”。据民间传说,摩睺罗是佛祖释迦牟尼在迦毗罗卫国为王太子时亲生的儿子,成年后随父出家,修成正果,成为十八罗汉之一。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孩童们多穿半臂荷叶短袖衫,一手持摩睺罗小时的形象(即泥塑成的娃娃),一手持荷叶,上街游行嬉玩。泥娃摩睺罗的造型为短袖持荷花的童子,彩绘后用线描出形态,有的泥娃上饰有金珠,十分精巧,小的一寸高,大的五寸,成为当时杭州的风景。摩睺罗“惟苏州者极巧,为天下第一,今木椟袁家所制益异众工”,那么,木椟袁家为何人呢?在《苏州府志》中记载:“袁遇昌,吴县木椟人,以塑婴孩传名。”袁氏塑制的泥孩形象较为写实,“其齿眉发与衣襦襞绩,势如活动。”据古籍《得树楼杂钞》记述,七月七日的前几天,孩儿巷到处是买卖泥娃之人,“按杭州至今有孩儿巷,以善塑泥孩儿得名”。现在的杭州孩儿巷虽不再塑捏泥孩儿,这里的老人们依稀还记得自己的祖上玩泥巴、塑泥娃的那段历史。
 
在南宋都城杭州还可见到一种泥塑的小象,和泥娃大小差不多,被人们奉为神兽。泥象的产生源于皇室的南郊祭天礼。隅居杭州的南宋王朝每三年举行一次郊祭大礼,仪仗队由当时越南进贡来的大象为前导,观看大象的排练是当时的一大乐事,故泥塑小象应运而生。其他还有泥神像、泥鬼怪、泥禽、泥兽、泥花、泥果等,大多为孩童玩耍之物,也有作为案头陈设的。据《西湖游览之余》记载,当时西湖周边有泥孩出售,在西湖旅游的人可以购买留作纪念。
 
到了元朝时期,民间泥塑仍旧很盛行,词人管道升在《我侬词》中这样写道:“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俩个一齐打破,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泥塑艺术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成本低,二是花工少,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它往往和节令、礼仪、风俗联系在一起。无锡的“泥春牛”就与傩信仰有关。《礼记·月令·季冬元月》云:“令有司。大难(即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大傩”即古代属于国家级举办的驱逐疫鬼的祭仪,“旁磔”即四方之门都宰牲以驱除阴气。南宋杭州也有“鞭春”仪式,立春当日,由临安知府带头,手执彩札牛鞭,在“牛”(泥牛)身上抽打三次,作为春耕开始的象征,称为“打春”。土牛就是“泥春牛”,象征春耕开始,阴气消退,阳气上升,万象更新。立春前后,街市上有小泥牛出售,邻里间相互赠送,被视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吉祥物。
 
到了明朝、清朝、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凤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



现在致电 400-0770-1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Go To Top 回顶部